亞大舉辦校園記者研習營

參與同學踴躍,準大一生也來提早學習

大愛電視台記者江麗君(左),在記者營中和同學互動。
大愛電視台記者江麗君(左),在記者營中和同學互動。

亞洲大學因應數位媒體時代,製播亞大影音新聞,並在今年暑假開設「一日校園記者研習營」,從新聞寫作、聲音表達、拍攝剪接、實作等,快速培養傳播實務能力,參加同學踴躍,還有許多準大一生共同參與,不少人都說,希望能再開設進階課程,深入學習影音新聞實務。

亞大公共事務中心主任黃淑貞表示,亞大自上學期起創立亞大影音新聞,除了在學校官網搭配校園新聞上架外,同時也在網路影音平台播出,讓新聞更活潑、多樣性;同時也提供同學發揮平台,無論是主播、寫稿、製作影音新聞等,還能在資傳系的虛擬攝影棚錄製,能夠多方面學習影音新聞的製作流程。新學期開始也希望能有更多新血投入,即使是從未接觸過新聞相關領域的準大一生也能參與。

亞大公共事務中心副主任馬瑞君從基礎的新聞採訪寫作談起,解析不同媒體在報導上切入角度的差異化、採訪前要做的準備、新聞採訪技巧等,並比較記者採訪寫稿和AI生成內容的差異,分析為什麼要AI時代還必須具備新聞寫作能力,必須在新聞中具備現場感、具體細節等,避免流於邏輯通順卻缺乏細節的「AI新聞」。

亞大資傳系張建人老師(右),教授用手機也能完成影音新聞。
亞大資傳系張建人老師(右),教授用手機也能完成影音新聞。

大愛電視台資深文字記者江麗君談「電視新聞深入報導與聲音表現」,她還準備了多樣「小道具」,從早期手抄受訪者資料的「小本本」、沒有手機通訊軟體時代一定要有的厚厚成疊的名片等,讓參與同學感受不同時期新聞採訪方式的差異。她強調,「聲音也有表情」,不同性質的新聞在聲音表達上也要有所不同,例如,在社會新聞報導時會使用較急迫的語速,更生人重返社會的專題報導則會採較柔和、平緩的語速去敘述;並提到,想要深入挖掘到讓人感動的新聞,往往需要時間、精力的累積,不厭其煩的去拍攝、採訪,才能做出感動自己、感動別人的電視新聞。

下午場,由亞大資傳系張建人講解影音新聞拍攝剪輯技巧,他鼓勵學員從最簡單的手機拍攝上手,只要調整好手機畫質,掌握遠景、中景、近景、特寫等鏡頭運用,即使是簡單的使用手機APP,就能搞定拍攝、剪輯、過音、配樂等,快速完成影音新聞。

在綜合實作中,學員利用課堂所學立即到亞大校園各處找尋最感興趣的拍攝點,如;亞大圖書館、亞大現代美術館等,在短時間內創作完成影片。學員在記者營後反饋,課程內容豐富,無論是在新聞撰寫、拍攝架構上有更深入的了解,希望能再參加進階課程。

亞大舉辦校園新聞記者營,亞大公共事務中心主任黃淑貞(前排左4)和參與師生合影。
亞大舉辦校園新聞記者營,亞大公共事務中心主任黃淑貞(前排左4)和參與師生合影。